观水火穴纪事(甲寅)

闻说火山奇,共入火山去。
遥望白芙蓉,排列白云处。
廿里大仙岩,寄宿许小住。
俯视来时途,白云积如絮。
破晓乘篮舆,重觅火山路。
沿径诘曲行,四塞皆烟雾。
林外闻清钟,引向禅堂驻。
老僧瘦于猿,问答多妙悟。
引我观火穴,舍舆著芒屦。
崎岖历蚕丛,阴翳入深树。
攀萝数里馀,倏忽睹奇趣。
山头曲突如,火光烂飞炷。
其穴乃有六,穴烈焰竞吐。
中有清泉流,如瀑势奔注。
水火同一源,上炎下流溯。
有树奇不枯,去火甫两步。
青草环四傍,土色俨铁铸。
煮茗有异芳,饮之等甘澍。
对此共称奇,莫能明其故。
徘徊同忘归,不觉碧天暮。
纪异愧无才,即景诗聊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水火穴纪事》是清代诗人林占梅所作,全文如下:闻说火山奇,共入火山去。遥望白芙蓉,排列白云处。廿里大仙岩,寄宿许小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朋友们一同前往火山探险的经历。诗中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火山的自然景观,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火山的神奇与美丽。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观水火穴纪事(甲寅)》:

  1. 作者简介:《观水火穴纪事》的作者是一位清代诗人,名为林占梅。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2. 作品原文:诗中的原文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生活体验的记录。通过对火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听闻火山之奇后的一次探险经历。这次探险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的探索,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使诗人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观水火穴纪事》采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既显得真实又充满诗意。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与火山的壮丽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火山的独特魅力。

  5.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观水火穴纪事》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它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勇气和探索精神的追求。

  6. 文化意义:《观水火穴纪事》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宝库,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它的出现,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美丽与伟大。

  7. 历史影响:《观水火穴纪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不仅被后人传颂,也被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对公众审美情趣的提升上。

  8. 读者群体:由于其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观水火穴纪事》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关注。《观水火穴纪事》不仅是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触动,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观水火穴纪事》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让人们领略到火山的壮美,更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