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量移空借箸;
一门内难兄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后,不教旧约践连床。
挽廖鸿苞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廖鸿苞联》是林则徐创作的挽联,用以纪念与廖鸿苞共同奋斗过的岁月,以及他去世后所表达的哀悼之情。该挽联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廖鸿苞深厚的友谊和敬重,也反映了林则徐的文学造诣和对友情的珍视。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晚号适园老人,是清朝后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成就。《世彩堂同馆赋钞诗钞》和《竹臣诗草》等著作,记录了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点。
林则徐与廖鸿苞的关系非常紧密。道光六年,两人因志同道合而成为知己好友,经常一起讨论国事,共谋发展之道。林则徐曾为常州崇法寺作碑记,感慨地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至今无一存者。虽佛法广大,而其兴废隆替则存乎其人,得其人则兴,不得其人则废。”这深刻揭示了林则徐对政治和宗教的看法,也反映出他对朋友和事业的共同期望。
林则徐撰写的挽联《挽廖鸿苞联》,以“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量移空借箸;一门内难兄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后,不教旧约践连床”表达了对廖鸿苞逝世的深切哀伤。其中,“卅年来同谱同舟”意味着两人在政治道路上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忽魂归缥缈峰前”则是说廖鸿苞的离世给林则徐带来了深深的失落和痛楚。
《挽廖鸿苞联》不仅是林则徐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这篇挽联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林则徐的思想情怀和他的文学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