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人海才名,帝简方隆天已召;
六千里家山归梦,亲心难慰子谁依。
挽郭尚先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郭尚先联》是林则徐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友人郭尚先的悼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挽郭尚先联·三十年人海才名》全文如下:
原文:
三十年人海才名,
帝简方隆天已召;
六千里家山归梦,
亲心难慰子谁依。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晚号适园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因主张禁烟并抵抗英国鸦片贸易而闻名。林则徐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其诗作多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在《挽郭尚先联》中,林则徐通过深情的文字,缅怀了友人郭尚先的一生及其在社会上的贡献。文学价值:
《挽郭尚先联》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清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该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悼。此外,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内涵也值得深入探讨。例如,诗中提及“帝简方隆天已召”,暗示了郭尚先可能在政治或社会方面有所成就,但最终因某种不可知的原因去世。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挽郭尚先联》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古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它展示了林则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