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丽江抵北流

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
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
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丽江抵北流》是清代诗人沈用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展现了作者对于边疆生活的深刻感受与独特见解。下面将从诗歌原文、诗歌注释、诗歌翻译和诗歌赏析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
  2. 诗歌注释:《由丽江抵北流》是一首描绘边疆风情的古诗。“频年”指多年的时间或经历;“鞍马”指马匹和车骑;“荒陬”意为荒凉偏远的地方;“唐代羁縻”指的是唐时的羁縻州,即唐朝时设立的边境行政区划;“瑶洞千蟠攀岭怯”形象地描述了山中迷宫般的洞穴;“鬼门”可能是指通往地狱的门,这里比喻险峻的地形;“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展示了边疆地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却望伏波铜柱在”中的“伏波”指的是汉代名将马援,此处暗指某地有古代遗迹;“飞鸢跕跕海西头”则描绘了天空中飞翔的鸢鸟。
  3. 诗歌翻译:多年来我奔波于崎岖的边疆,唐朝时期设立的羁縻州就位于此地。山间的瑶洞众多且曲折,攀登时让人心生畏惧;仿佛连天都在为这一带增添愁苦。清晨黄昏,我听到远处传来号角声,那是驱赶野兽的声音;妇女们张弓搭箭射杀野牛。遥望那传说中的伏波铜柱,依旧矗立在遥远的海西端。
  4. 诗歌赏析:《由丽江抵北流》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边关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诗中的“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表达了诗人长期奔波于边陲的辛酸与无奈;而“卻望伏波銅柱在,飛鳶跕跕海西頭”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边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生动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由丽江抵北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历史的沧桑和文人的精神追求。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感,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坚守信念与热爱自然的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