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二首 其一

片帆千里过淮流,枨触前游悔此游。
遍地干戈成浩劫,几家门户掩清秋。
沙寒白骨闺人梦,江冷青枫旅客愁。
满目山河长太息,诸君何日战功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漫兴二首·其一》是由李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游子与山间生灵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不满。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艺术手法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李麟生活在晋陵一带,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1. 诗歌原文
    游子鞲上鹰,低头待人食。何如山梁雉,饮啄随所适。弃捐勿复道,负此乘兴翮。陇蜀有文禽,唯恐鸱鸮得。况闻终南山,狐兔正狼藉。惜哉不得往,徬徨竟日夕。

  2. 主题解析

  • 诗中的“游子”形象象征着漂泊无定的诗人自身,而“鹰”则象征着高洁与自由。
  • 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秩序的顺应。他通过比较不同的动物生活状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 “岂无山梁雉,饮水啄所安”,这里诗人用山梁雉的自由自在来反衬自己的无奈和困境。
  • 诗中的“恐鸱鸮得”和“狐兔正狼藉”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混乱无序环境的厌恶和担忧。
  • 结尾的“彷徨竟日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艺术手法
  • 此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动物的自然状态与人类的社会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 使用了象征和隐喻,如“山梁雉”和“鹰”的象征意义,以及对“鸱鸮”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 整体布局紧凑,语言精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 文学史地位
  • 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传颂。
  • 作为文学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在文学史上,此类咏物言志的诗歌常常用来展示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哲学观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漫兴二首·其一》是李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美学特色和哲学意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