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其十三

浪迹江湖白发新,东方过此几微尘。
天涯地角同荣谢,剑栈风樯各苦辛。
楚雨含情皆有托,水精眠梦是何人。
不知瘦骨类冰井,半为当时赋洛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兴其十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时杜甫已经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乱生活,身处夔州,面对秋天的萧瑟景色,触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的深刻感慨。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秋兴其十三》:

  1. 创作背景:杜甫在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乱后,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被贬至夔州。在这期间,他饱尝了流离失所的痛苦,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秋风起时,草木凋零,落叶飘零,引发了他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在《秋兴其十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诗歌内容:全诗分为三章,每章都有不同的主题。首章主要描写了夔州的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个人境遇的感慨。第二、三章分别描绘了作者对长安的回忆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忧虑。全诗以“秋”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3. 艺术特色:《秋兴其十三》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整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充满力度,用词考究,体现了杜甫精湛的文学功底。其次,诗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个人身世的哀愁,又有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后,从格律上看,《秋兴其十三》严谨而不失流畅,音韵和谐,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4. 历史评价:《秋兴其十三》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众多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誉。有人将其比作绝调,认为其文学表现力达到了极致;也有人称其为神品,从精神情感的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评语不仅肯定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反映了《秋兴其十三》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秋兴其十三》不仅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诗歌风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