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中老人

芦中人易老,不复刺渔船。
悲歌采薇蕨,归卧西山巅。
山路幸险巇,足音少人传。
气衰筑难击,不如弄云烟。
骨瘦薪难卧,不如枕清泉。
清泉涤尘襟,云烟幻眼前。
忧思能伤人,谁禁迟暮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芦中老人》是清朝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洪度,字孟博,号芦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多才多艺,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涉猎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
  •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据其内容和意境来看,应属于晚清或近现代作品。
  1. 诗作原文与翻译赏析
  • 《芦中老人》原文如下:“芦中人易老,不复刺渔船。悲歌采薇蕨,归卧西山巅。山路幸险巇,足音少人传。气衰筑难击,不如弄云烟。骨瘦薪难卧,不如枕清泉。清泉涤尘襟,云烟幻眼前。忧思能伤人,谁禁迟暮年?”。
  • 诗句描绘了一位晚年之人在芦中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1. 诗作的艺术特色
  • 《芦中老人》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简洁而含蓄,意境深远而清新。尤其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还表达了对迟暮年华的恐惧和无奈。这种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1. 诗作的社会影响
  • 作为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芦中老人》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勇气。
  •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古诗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芦中老人》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古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思想与人生感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