蘖庵大师

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
《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
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蘖庵大师为清代诗人汪洪度所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蘖庵大师,作为清代汪洪度的杰作,不仅展现了其深邃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其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蘖庵大师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汪洪度。《蘖庵大师·九尺老比丘》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形象,通过诗句展现了他对佛法修行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初,当时社会动荡,易代之际,许多士大夫转向佛教寻求心灵慰藉,而蘖庵大师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文学巨作。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诗中提到“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形容这位高僧虽然年纪已高,却依然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同时提到“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描绘出高僧静坐禅修的场景。
  • 寓意解读:这些诗句不仅描述了高僧的外在形象,更深层次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坚定的修行理念,反映出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禅宗精神的领悟。
  1. 文学鉴赏
  • 艺术手法:蘖庵大师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举头近帝座”与“低头睨寰中”对比,表达了高僧面对世界的态度和内心的坚定。
  • 思想内涵:该诗歌不仅是对一位高僧形象的塑造,更是对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修行和内心世界的探索的一种反映。它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寻求精神解脱的生活态度。
  1. 文化意义
  • 宗教融合:这首诗反映了汉月法藏等明末高僧与儒家忠孝思想结合的禅宗实践,展示了禅宗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重要性。
  • 历史影响:从汉唐到明清,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蘖庵大师作为清代的产物,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窗口。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蘖庵大师的诗作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 教育启示:作为文学作品,蘖庵大师对后世学者和僧侣在道德修养、心灵净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蘖庵大师作为清代汪洪度的杰作,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而成为经典之作,更因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