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
《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
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

蘖庵大师

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

《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

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

注释:
蘖庵大师:指的是一位高僧或禅师的名字。
九尺老比丘:形容这位僧人已经年迈,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修行。
骨立石崖松:形容这位僧人在岩石上修行时,形象如同苍劲的松树一样坚韧。
《楞伽》:佛教经文之一,是研究佛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兀坐西南峰:形容这位僧人长时间地坐在山峰上,进行冥想或打坐。
披发入山中:《楞伽经》卷五有“南无那罗延菩萨摩诃萨”句,此处指僧人为那罗延菩萨而剃度,即出家。
禅杖倚天崖:僧人手持禅杖,倚靠在山崖旁进行修行。
岩前挂一衲:在岩石前悬挂一块布或纸,作为修行的工具或标志。
禅房夜不闭:夜晚仍然打开禅房供人进出,表示修行者的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寒林霜露滋:山林中的树木在寒冷的早晨被露水覆盖,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幽泉石上流:泉水从石头上流出,显得格外清澈。
何当更剪拂:何时才能结束这些琐事,专心修行。

赏析:
这首诗以蘖庵大师为题,展现了他的修行生活和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蘖庵大师的描述,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仰和对佛法的虔诚向往。同时,也通过描绘禅师的生活环境和他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禅宗修行的特点和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禅宗的精神内涵,又富有诗意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