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院老树歌

百年老树何人植,特立童童精舍侧。
近根六月覆秋阴,到顶千寻浮翠色。
老鹳号风柯稍振,黑蚁避雨根先湿。
霜皮四裂挟龙鳞,铁干孤撑露蛟脊。
高空冥合苍天气,盘固深滋厚地力。
岂谓生成属不材,高山大泽似君稀。
栋梁有用终相待,斤斧如寻更不辞。
坚心自受冰霜积,秀气犹含雾露滋。
莫忘科头踞树下,清风满院读书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讲院老树歌》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汪中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背景:《讲院老树歌》的创作时间未明确记录,但从诗中“百年老树何人植”以及“高山大泽似君稀”等词句来看,汪中可能是在游览或考察一处古树时有感而发。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热爱。
  2. 主题思想:《讲院老树歌》通过描绘一棵老树的形态和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颂扬。诗中的老树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象征着坚韧、不屈和高洁。同时,通过对老树的描述,诗人也隐喻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持和追求。
  3.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汪中的《讲院老树歌》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老树比作“栋梁”和“高山大泽”,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此外,诗中还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整首诗歌读来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心灵的触动。
  4. 文化意义:《讲院老树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探索生命意义的窗口。通过学习汪中的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

《讲院老树歌》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讲院老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