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

山与云俱没,凭高安所望?
人初入混沌,天不改青苍。
抚掌通樵路,飞棉变客装。
松风响何处,涧水下鄱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是汪揖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技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汪楫(1637-1713),字玉门,一字子山,号青莲居士,江苏无锡人。他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尤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2.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为:
山与云俱没,凭高安所望?  
人初入混沌,天不改青苍。  
俯槛衣裳湿,鸣钟虎豹藏。  
松风响何处?涧水下鄱阳。  
  • 译文:
    山和云都消失无踪,站在高处四处眺望。人最初进入混沌状态,天空依旧保持着青苍的色彩。低头看栏杆,衣裳已经被溅湿了,敲钟声能听到虎豹躲藏的声音。松林里传来风声,涧底流淌着鄱阳河。
  1. 诗词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诗中的“山与云俱没”和“人初入混沌”,暗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知,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悠然自得,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哲思。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这种语言的精炼,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中,“山与云俱没”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还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进程。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是一首集自然之美、哲理之深于一体的优秀诗歌。《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生命、宇宙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容,值得读者细细品读和深入领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