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云俱没,凭高安所望?
人初入混沌,天不改青苍。
抚掌通樵路,飞棉变客装。
松风响何处,涧水下鄱阳。

《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云海的壮美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共赏时的愉悦心情

“山与云俱没,凭高安所望?”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山与云交织在一起,仿佛融为一体的奇景。这里的“俱没”表达了山和云相互融合的状态,而“凭高安所望”则传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用一种超然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

接下来的诗句“人初入混沌,天不改青苍”,继续扩展了这种意境。诗人用“人初入混沌”来形容自己初次进入云海时如同身处混沌初开的世界,而“天不改青苍”则强调即使处于这样的景象中,天空的颜色依旧保持着青色的明朗。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美的惊叹,还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抚掌通樵路,飞棉变客装。”这两句诗则转向了诗人与玉明上人共同的活动。“抚掌通樵路”描绘了他们像在山林中一样行走,而“飞棉变客装”则形象地描述了他们在云层中飞行,如同棉花一样轻盈。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松风响何处,涧水下鄱阳。”最后两句诗则是对前文景象的延伸和收束。“松风响何处”暗示着尽管身处云海之中,但仍能听到松树的风声,而“涧水下鄱阳”则可能是指一条小溪流过鄱阳(今江西鄱阳县),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和具体。

《欢喜亭同玉明上人观云海》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体现。通过对山、云、天地、人的细致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自然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和神秘,同时也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