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离篇哭亡姊

吾家少姊类吾母,婉慭从容有所守。
儿时颖慧能读书,列女篇章皆上口。
锦官城下锦江水,芙蓉红压锦城里。
当时姊弟并孩提,朝朝联臂芙蓉底。
姊挽老父带,弟牵慈母衣。
终年不一出闺阁,无日或复离庭闱。
长安归后互分飞,姊行作妇弟娶妻。
膝前儿女各已长,眼中二老嗟安归。
滂沱血涕昔对下,天乎为此死别离。
凋丧十五年,存者五六人。
齿发日已老,骨肉情愈亲。
如何零露意,又使芳华泯。
屈原无人詈婞直,骆统困约谁分食。
吁嗟骨肉不再得,哀猿一声泪填臆。
萧森雨气逼昏灯,灯灺更长天墨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离篇哭亡姊》是李锴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李锴,字铁君,号鷹青,辽东铁岭(今属辽宁)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创作古体诗著称。在乾隆年间,李锴曾获得博学鸿词科的举人及经学科的进士。

  2. 诗歌原文:《悼离篇哭亡姊》:“吾家少姊类吾母,婉慭从容有所守。儿时颖慧能读书,列女篇章皆上口。锦官城下锦江水,芙蓉红压锦城里。”

  3.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亡姐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伤。诗中的“吾家少姊”与“吾母”相比,表达了姐姐温婉而坚定的性格特点。她小时候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学识,能够背诵许多列女的典故。

  4. 艺术特色:李锴在《悼离篇哭亡姊》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锦官城下锦江水”,不仅描绘了地理位置,也暗喻了亡姐生活的环境与心境。整首诗的语言古雅而不失生动,情感真挚而深沉,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悼离篇哭亡姊》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歌,也是对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女性角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情感世界,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