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鼸泉车中别博克达山

博克达山高极天,三峰栏出青云端。
负戈一载北庭住,日日对尔开愁颜。
昼拥鸿蒙万年雪,玉岽连蜷皓以洁。
巡檐不觉吟兴豪,慷慨悲歌金石裂。
夜烧昆仑万年火,烛天之焰罡风簸。
烈山一炬雷电惊,欲吟未吟口先哆。
噫吁峨浩浩落落,撑岩嶙石交耐久。
我与君弹指一别已十日,回首漠漠空烟云。
烟霏微兮云演漾,峰头白雪遥相望。
相望何如相对时,望山别山吾有诗。
行行又过蒲类海,水光扑面风飓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至鼸泉车中别博克达山》是清代诗人李銮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博克达山壮丽景色的深刻印象,并表达了与友人别离时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许。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全文
  • 首联:“博克达山高极天,三峰栏出青云端。”这句开篇即用“极高”来形容博克达山的险峻,并以“三峰”勾勒出了其雄伟的姿态,使人仿佛置身于山巅,感受到那无垠的天空与青翠的山峰交相辉映。
  • 颔联:“负戈一载北庭住,日日对尔开愁颜。”诗人以“负戈”自比,暗喻自己曾肩负重任,如今虽身处北方边疆,每日面对这壮丽的山峰,却因思念而愁上眉梢,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羁旅之情。
  • 颈联:“昼拥鸿蒙万年雪,玉岽连蜷皓以洁。”这里,诗人描绘了博克达山在日光下的景象,万年雪覆盖着山峰,洁白如洗,与玉石般晶莹剔透的山岭相互映衬,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
  • 尾联:“行行又过蒲类海,水光扑面风飓飓。”尾联转向自然景观,描述了诗人再次经过蒲类海时,被其水光闪烁、波涛汹涌的景象震撼,进一步增添了诗句的动态美,使人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
  1. 诗歌解析
  • 意境深远:《将至鼸泉车中别博克达山》不仅仅是对博克达山的自然风光进行描写,更通过这些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哲思。从一开始的豪迈到后来的忧愁,再到最终的豁然开朗,展现了诗人情感上的起伏和对友情的珍视。
  • 艺术特色: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博克达山的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1. 诗人生平
  • 李銮宣简介:李銮宣(1758-1817),字伯宣,号石农,山西静乐人,他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进士,官至云南巡抚。李銮宣不仅在官场上有卓越表现,还留下了诸多诗文作品。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文学成就:除了《将至鼸泉车中别博克达山》,李銮宣还有《坚白石斋诗集》等作品传世,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 文化背景
  • 博克达山的历史意义:博克达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是天山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博克达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民族风情。
  1. 赏析建议
  • 品味意象: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深入体会每个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负戈”不仅是物理上的背负武器,还象征着诗人的责任和担当;“烟霏微兮云演漾”则传递了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诗人行走在山水之间,心随景迁的自由状态。
  • 感悟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读者应尝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友人离别的不舍,都能在诗中找到共鸣。

《将至鼸泉车中别博克达山》不仅展现了李銮宣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景,还能深入体验到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