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三首 其二

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
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
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
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哈密三首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疆风光与边塞戍守的诗。这首诗由李銮宣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地区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切关怀。《哈密三首 其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还因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治价值而备受推崇。下面将对《哈密三首 其二》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据考证,该诗作完成于清代。
  • 作者介绍:李銮宣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哈密三首 其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祝愿。
  • 时代背景:在清代,国家疆域广阔,边防形势严峻。诗中所述的“咽喉通月窟”和“内外一屏藩”,形象地展示了边疆的重要战略位置,以及国家对其的依赖。
  1. 诗意解析
  • 地理位置:诗中的“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指出了哈密地区的地理位置,它东临敦煌郡,南接吐鲁番,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 自然景观:“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这两句描绘了春天时日影黯淡、风声嘈杂的景象,体现了边塞之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的特点。
  • 社会状况:诗中的“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则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诗人通过对边疆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哈密三首 其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增强。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自然意象,如“日影”、“风声”等,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期盼,充分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

《哈密三首 其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世,也成为了研究清代边疆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边疆文化的丰富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