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二首 其一

云容天澹澹,苇痕风影,都上寺西楼。
远山青万叠,是处斜阳,来与挂帘钩。
雏杨细草,又今年、绿遍瀛洲。
偏未许、玉容花貌,深处荡莲舟。
凝眸。
高城望极,点点宫鸦,正晚钟时候。
还认取、栏干遥倚,压鬓红榴。
单衫小扇分明在,只锦笺难寄珠彄。
归骑杳,凭谁系住闲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江云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李慈铭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渡江云二首其一。
    云容天澹澹,苇痕风影,都上寺西楼。远山青万叠,是处斜阳,来与挂帘钩。
    雏杨细草,又今年、绿遍瀛洲。偏未许、玉容花貌,深处荡莲舟。
    凝眸。高城望极,点点宫鸦,正晚钟时候。还认取、栏干遥倚,压鬓红榴。
    单衫小扇…

  2.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云容天澹澹,苇痕风影”,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情感寄托:通过对远山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人物描写:“雏杨细草,又今年、绿遍瀛洲”,通过植物的生长来象征国泰民安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
  • 哲理思考:“还认取、栏干遥倚,压鬓红榴”,以个人的情感体验来反思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1. 诗歌背景
  • 该诗作创作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当时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进行了武力侵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同时也激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渡江云二首其一》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和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展望,诗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