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五首 其五

蜀锦桃绯,湘罗柳碧,紫丁香动参差。
消几番寒,东风展尽芳菲。
寻春只盼清明到,到清明、能再多时。
算句留、自擘蛮笺,自熨新词。
天涯总少流莺信,但鸦啼鹊噪,略解相思。
况是雕梁,难容燕子栖迟。
东栏倚尽斜阳影,有谁怜、鬓已成丝。
对芳尊、万种温存,只有花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五首 其五》是清代文人李慈铭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春季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晚清时期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高阳台五首 其五》: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蜀锦桃绯,湘罗柳碧,紫丁香动参差。消几番寒,东风展尽芳菲。寻春只盼清明到,到清明、能再多时。算句留、自擘蛮笺,自熨新词。天涯总少流莺信,但鸦啼鹊噪,谁念幽栖。燕子重来,又还帘外飞迟。东风不与愁眉斗,把年光、一半吹归。算何人、解惜芳菲,为驻行云?

  2. 作者简介
    李慈铭(1830—1894),字式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浙江绍兴人。清末著名文史学家。他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多次得罪权贵。晚年在日记中记录了三十余年读书心得,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资料。他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3. 诗词赏析
    《高阳台五首 其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作者的情感。开头两句用“蜀锦”与“湘罗”比喻桃花,形象生动。随后通过“紫丁香”的点缀,增添了春天的色彩。然而,随着春风的脚步,花开花落也显得无常,使得“算句留”成为难以留住的美好回忆。

  4. 文化意义
    此词不仅展现了李慈铭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与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传统文化中,春天常常被视为新生与希望的象征,而李慈铭的这首词则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高阳台五首 其五》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且艺术价值高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其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还能深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