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火添旬,槐阴送夏,月圆才上初弦。
莲漏声中,无端瘦到茶烟。
夜深一例潇潇雨,只凄凉、独自灯边。
况消魂、数尽流萤,听遍啼鹃。
隔帘花影知谁惜,尽无言烟里,泣损红娟。
闻说银屏,近来也蹙眉山。
却看湘簟盈盈泪,总无情、争忍轻眠。
眄星河、玉雁飞时,还与传笺。
高阳台五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五首其四的原文为:“榴火添旬,槐阴送夏,月圆才上初弦。莲漏声中,无端瘦到茶烟。夜深一例潇潇雨,只凄凉、独自灯边。况消魂、数尽流萤,听遍啼鹃。”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表达了诗人在夏末秋初时节对时光流转与人事变迁的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此诗:
诗歌背景:李慈铭(1763-1834),字式侯,号南涧,清代中期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世读者喜爱。高阳台五首其四作为其中的一篇,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文学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首先,李慈铭采用了典型的景物描绘,通过“榴火添旬”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热烈而稍纵即逝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对比。此外,使用如“莲漏声中”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强了诗句的时空感和音乐美。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摹,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情感表达:诗中的“只凄凉、独自灯边”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况消魂、数尽流萤,听遍啼鹃”则揭示了诗人对于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哀伤。这些情感的表达细腻而深刻,展现了李慈铭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哲理的探索。
艺术特色:李慈铭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叠字、押韵等技巧,使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同时,他擅长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赋予诗歌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高阳台五首其四》不仅是李慈铭个人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清代文人群体共同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