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夜行

亭亭一片长安月,万里来照天山雪。
天山雪后风如刀,行人望月肠断色。
瀚海凝冰九月秋,毡车如纸失骦裘。
却将十亩闲闲乐,换取穷边夜夜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山夜行》是清代著名诗人宋伯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边防将士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天山夜行》描绘了天山雪后的壮阔景象:明月高悬,长安之月照耀着万里之外的天山雪峰,风如刀般锐利,行人在月光下遥望,不禁心伤肠断。诗中的“天山夜行”,既是实景,也是象征,象征着边防将士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保卫国家的崇高精神。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作深化了主题,将边防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和立体。

《天山夜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诗中的“瀚海凝冰九月秋”与“毡车如纸失骦裘”等意象,不仅展示了西北边陲的自然风貌,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边疆人民的真挚情感。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亭亭一片长安月,万里来照天山雪。”通过长安与天山的对比,突显了边陲的孤寂与遥远。同时,“却将十亩闲闲乐,换取穷边夜夜愁”则表现了边防将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忍受孤独与困苦,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天山夜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深情厚意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美景,更传达了诗人对于边防将士的深切敬意和对他们生活状态的真实感受。作为清代的诗歌杰作,此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传承。

《天山夜行》不仅因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受到赞誉,更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感而成为不朽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边关世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