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一片长安月,万里来照天山雪。
天山雪后风如刀,行人望月肠断色。
瀚海凝冰九月秋,毡车如纸失骦裘。
却将十亩闲闲乐,换取穷边夜夜愁。
《天山夜行》:月影与边关的交响
《天山夜行》是清代诗人宋伯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细腻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更是通过天山之景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亭亭一片长安月,万里来照天山雪。”开篇便以长安月为背景,勾勒出了天山的雄伟与壮丽。长安作为古都的象征,与天山的壮美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美感。这里的“亭亭”形容月亮高悬如玉,给人以清雅脱俗之感;“长安”则暗示了作者的家乡或是某种精神寄托。
“天山雪后风如刀”,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天山雪后的严酷环境。风如刀,形象地表达了风的力量之大,也暗喻着边境生活的危险和艰苦。“行人望月肠断色”则表现了在风雪交加、天地苍茫之际,人们望着明月,内心无比的孤寂和痛苦。
“瀚海凝冰九月秋,毡车如纸失骦裘。”这几句描绘了边塞特有的地理环境——瀚海(茫茫大漠)与严寒的天气,以及人民在寒冷中的生活状态。“毡车如纸失骦裘”中的“毡车”,即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交通工具,其简陋可见生活之艰辛。
“却将十亩闲闲乐,换取穷边夜夜愁。”最后一句转折,表达了虽然可以享受片刻的安逸,但这一切的代价是失去更多宝贵的时光和机会。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缺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损失。
这首诗通过对天山夜晚景象的生动刻画和深情抒发,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边关生活的深切体会和无尽感慨。它不仅仅是对边疆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和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