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1. 抵哈密:抵达哈密 2. 万木伊州道,垂条拂客车:在伊州的大道两旁,树木茂密,树枝垂落,仿佛在拂动着马车。 3. 寒城隐白雪,古戍访黄花:寒城的城墙上隐没了白雪,古老的边塞堡垒中探访盛开的黄色花朵。 4. 铁梗千年柳,金盘五色瓜:铁铸的柳树枝干像千年老树,金黄色的葫芦形果实如同金盘。 5. 回乡本饶沃,水木自清华
【注释】 緤:通“缰”,马的缰绳。苍冥:指天。 四山:指赛里木湖周围的山。浩淼:广大无边。 烽:烽火。这里泛指战争。 物候:气候现象,如雷雨、寒暑、风雪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塞外的诗,全诗通过描绘赛里木湖的自然风光和周围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联“緤马苍冥表,天回万里清”描绘了赛里木湖广阔的视野和清澈的天空
【解析】 发嘉峪关 发:启,打开;嘉峪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借“发”字起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切之情。 烽堠军容整,关城曙色新。 烽堠:烽火台,边塞报警的设施。军容整:指军队严整有序。关城:即嘉峪关,古代著名的边防关隘。曙色新:天刚刚破晓,曙光四射。 九秋方落木,万里有归人。 九秋:秋季的三个月,这里指一年中的秋天。方:才,刚刚。落木:落叶
博克达山 月窟通天柱,神池戴地灵。 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 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 三峰绝依傍,终古插苍冥。 注释: 1. 月窟通天柱:指博克达山如同月亮的窟窿一样,高耸入云,成为天空的支柱。 2. 神池戴地灵:指博克达山周围的湖泊,被形容为充满灵气的神池,滋养着大地。 3. 水分双派碧:指山上的两条河流,水流清澈,如同碧玉般透亮。 4. 山带百峦青:指博克达山周围有各种山峰环绕
诗句释义 1. 烟墩: 地名,位于古代边关或要塞,此处指边境的堡垒。 2. 白草黄芦斥堠悬: 斥埃是古代用于警示的标志,这里指在边境上悬挂的标识。白草和黄芦可能指的是边境地带特有的植物,象征荒凉与孤独。 3. 残阳未尽执吟鞭: 残阳表示夕阳西下的景象。执吟鞭可能是诗人准备离开前的一个动作,象征着结束一天的工作或旅程。 4. 星河澹远龙堆夜: 星河指银河,澹远形容其宽广而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以及情感与意境。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的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主题进行。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既考查了考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也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同时综合考查了考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时
戈壁杂诗(注释及赏析) 一、沙枣不辞丑,白杨相竞高。 - 沙枣:一种耐旱的灌木植物。 - 丑:这里形容沙枣虽然生长在戈壁,但并不以美观著称。 - 白杨:通常指的是杨柳科的杨树,常见于平原地带。 - 竞高:比喻两者都在力争上游,显示了坚韧和向上的精神。 - 译文:尽管沙枣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但它并不嫌弃自己的丑陋,而杨树则努力争取更高的地位。 二、鸟巢拱落木,兽骨委秋壕。 - 鸟巢
《天山夜行》:月影与边关的交响 《天山夜行》是清代诗人宋伯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细腻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更是通过天山之景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亭亭一片长安月,万里来照天山雪。”开篇便以长安月为背景,勾勒出了天山的雄伟与壮丽。长安作为古都的象征,与天山的壮美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美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的含义和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首联“天山积雪连天高,直从平地翻银涛”,意思是:连绵不断的天山积雪,高得遮没了蓝天,仿佛一直翻到平地上的银波翻滚。“积雪”是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诗人要表达的主题。 颔联“银涛一泻数千里,起者忽伏伏者起”,意思是:那银涛从高处倾泻而下,在流动中忽起忽伏
【注释】 万重云幌:形容天空中云朵层叠,如同帷幔。 九迭锦屏:指层层的锦绣屏风,这里形容山峰层层叠叠。 只觉青山好,哪知驿路长:“青山”比喻美丽的自然风景。“驿路”,即官道、官道上的驿站。诗人觉得山好,但不知道从山脚到山顶的山路很长,所以感叹。 阴崖残雪:山崖上残留的积雪。 劲草敌严霜:指在严寒中挺立不屈的劲草,比喻诗人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翻笑孤吟者:意思是说诗人自己虽然孤独地吟诵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