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其二·挽五弟妇董孺人》是一首表达深切怀念与哀思的古诗,由清代诗人吕采芝所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 作者介绍:
- 《菩萨蛮·其二·挽五弟妇董孺人》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吕采芝。在创作这首诗时,吕采芝可能正处于一种情感状态,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感到哀伤和怀念。
诗歌原文:
调琴乍喜知音遇。缘悭不道反成误。红粉惯飘零。伤心不独君。罗巾残泪渍。细喘随风绝。香炉阿谁烧。空悬碧玉箫。
诗歌鉴赏:
- 调琴乍喜知音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听到知音的惊喜之情,暗示着知音之间的默契与理解。
- 缘悭不道反成误:这里的“缘悭”指缘分不足或命运多舛,而“不道”则表示无奈或不知其因。诗人通过这一表达,感叹人生无常,有时即使有知音也难以长久相伴。
- 红粉惯飘零:这里的“红粉”通常指代美女,而“飘零”则表示她们的命运多舛,容易遭遇不幸。诗人用“红粉”来形容知音,进一步强调了她们的美丽与脆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
- 伤心不独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深情和不舍。他不仅为知音感到伤心,而且这种悲伤不仅仅是针对知音一人的,而是整个群体都受到了影响。这种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知音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 罗巾残泪渍:这里的“罗巾”指的是丝质的头巾,而“残泪渍”则描绘了一幅知音们流着泪水的画面。这个细节生动地传达了知音们内心的痛苦和哀愁,同时也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
- 细喘随风绝:这句诗通过“细喘”和“随风绝”两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知音们因悲痛而气息微弱,仿佛随时都有可能随风消散的状态。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知音们的悲凉和无助。
- 香炉阿谁烧:这里的“香炉”是一个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着温暖和慰藉。然而,“阿谁烧”却传达了一种无人照料、无人关心的凄凉感。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了知音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
- 空悬碧玉箫:这句话通过“空悬”一词,表达了知音们虽然存在但无人倾听的遗憾。碧玉箫作为一种乐器,它原本应该发出悦耳的音乐,但却因为无人欣赏而显得空洞和无用。这种对比强调了知音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该诗通过描述知音们的各种情境,如调琴、流泪等,将这些情景与诗人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种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如红粉、知音、香炉、碧玉箫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还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
《菩萨蛮·其二·挽五弟妇董孺人》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哀愁的诗作。通过对知音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