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彼穴,犁彼庭,漆彼头颅,壮哉九死一生,功成名就;
寡人妻,孤人子,独人父母,恫矣千秋万岁,魂魄归来。
挽护法烈士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护法烈士联》是清末文学家吴恭亨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为国家捐躯的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楹联的内容、意义及其背景:
-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 个人身份: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他是一位清末的诸生,师从阎正衡,接受古文法教育,曾游幕并教读,后成为进步党成员,并在辛亥革命后担任过多个公职。
- 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护法仍趋无法,何以对死者,甚愧彼生者;杀身乃所立身,此之谓军人,可告吾国人”。
- 翻译内容:在国家遭遇困境、法律难以保护正义之时,如何面对逝去的烈士们?我深感愧疚,因为他们为国捐躯,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纪念。作为士兵,应当以身许国,这是军人的使命,也是告诉世人我们的信仰与决心。
- 文学鉴赏
- 对仗工整:《挽护法烈士联》在形式上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技巧,使得语言既符合传统韵律之美,又富有现代感。
- 情感深沉:整副对联充满了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己职责的自觉承担。
- 历史价值: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深刻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心声。
- 文化影响
- 爱国情怀的体现:吴恭亨通过这副对联传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继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 历史见证:作为清末的作品,它成为了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挽护法烈士联》是一副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挽护法烈士联》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