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以不近名为宗,既殚其力,又倾其赀,缓急趋人,媲鲁连子;
蒙谤于争欲杀之日,谁祓我魂,而煦我沫,死生知己,哭鲍叔牙。
代挽王之夔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王之夔联》是清末诗人吴恭亨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含义的楹联。以下是对该楹联的介绍:
作者介绍: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他是湖南慈利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师承阎正衡学习古文法,并成为南社成员。他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多个地方官职,包括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等职。吴恭亨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作被梁启超评价为“理想风格,皆绝流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
原文内容:《代挽王之夔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行善以不近名为宗,既殚其力,又倾其赀,缓急趋人,媲鲁连子;” 第二部分是:“蒙谤于争欲杀之日,谁祓我魂,而煦我沫,死生知己,哭鲍叔牙。” 这两段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前一部分赞扬了王之夔的行为,后者则表达了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哀悼。
创作背景:该楹联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关,王之夔可能因某种原因遭受了不白之冤。在这种背景下,吴恭亨用此联来表达对王之夔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公正的期待。
主题思想:通过这两段诗句,吴恭亨传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即行善不应计较名利,而在困境中应得到朋友或他人的援手和支持。同时,他也反映了对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可以认为《代挽王之夔联》不仅是一副文学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录,它体现了清末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