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以不近名为宗,既殚其力,又倾其赀,缓急趋人,媲鲁连子;
蒙谤于争欲杀之日,谁祓我魂,而煦我沫,死生知己,哭鲍叔牙。
【注释】
宗:本。
殚(dān)其力:竭尽自己的力量。
赀(zī):资财。
趋人:指奔走求助。
媲(pǐ)鲁连子:比喻像战国时鲁仲连那样能舍己为人,不计较个人利害的人。
祓(fú)我魂,而煦(xū)我沫:指为消除我的冤屈,为我解脱耻辱,使我得到慰藉和保护。
死生知己:生死之交的朋友。《史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后来鲍叔牙死后,管仲哭得非常伤心,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赏析:
王之夔在元代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贵而被罢官。这首诗就是他罢官以后所作的挽联,抒发了他一生行善而不求名位的高尚情操,以及他对知音难觅的悲愤之情。全诗共四句,前二句赞他的高风亮节,后二句写他遭受诽谤的苦痛及友人的安慰。
“行善以不近名为宗”一语点明了王之夔一生行善的根本目的。他虽然行善积德,却不为名利所动,这是值得称赞的。
诗人用“既殚其力,又倾其赀”两句具体描绘了他不图名利、乐于助人的品格。他竭尽全力去救助他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古人所说的“死生知己”。
“缓急趋人,媲鲁连子”,则进一步歌颂了王之夔不计功利、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他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朋友排忧解难,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他这种慷慨赴义的行为,就像战国时的著名辩士鲁仲连一样,能够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得失。
“蒙谤于争欲杀之日”一句,则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讽刺。在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黑暗环境中,人们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被诬陷,甚至被陷害致死。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像王之夔这样的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为名利所动,甘愿为朋友付出一切。
最后两句“谁祓我魂,而煦我沫”,则是对王之夔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庇护之所,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温暖的力量。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啊!
这首诗通过对王之夔行善积德、不求名利、勇于奉献、不畏强权的赞美,展现了他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那种黑暗社会环境的不满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