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东亭留别淑晦

访戴时维剡曲舟,感君情重为迟留。
幸当潦倒逢青眼,莫道英雄易白头。
五夜鸡声常对酒,几人猿臂早封侯。
相看各话平生事,老气犹能压九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发东亭留别淑晦》是明代释今音所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感,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今音,字梵音,号番禺人。俗姓曾,原名起霖,字湛师。诸生。天然禅师从弟。明桂王永历九年(一六五五)于栖贤登具,十二年(一六五八)随天然老人还雷峰。十五年,游罗浮,坐化华首台上。
  2. 文学风格:释今音通过描写竹子刚直、不倚的风格,托物寓意,把竹子喻为读书人,养竹喻作用贤,以留给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用人者借鉴。同时,他尽情抒发、描述了竹子刚直、不倚的风格,托物寓意,把竹子喻为读书人,养竹喻作用贤,以留给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用人者借鉴。
  3. 艺术手法:释今音在任校书郎期间,工作十分清闲,既没有衣食之虑,也没有人事牵绊,还租了四五间茅屋,养了一匹马,雇了两名仆夫。他每月两次去秘书省供职,月俸为一万六千钱。他常邀同窗赏竹、饮酒,共游曲江,并写下了许多的诗篇。直到贞元二十一年,永贞革新失败后,白居易为了避开政治漩涡,韬光养晦,更为了方便接近元稹,从东亭搬到了永崇里华阳观。
  4. 主题思想:《将发东亭留别淑晦》中蕴含着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描述竹林的美景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将发东亭留别淑晦》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自然美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