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成杏怀给谏

相思何处不神伤,怕听南来雁几行。
一万里余书断绝,十三年事各悲凉。
欣传谏草销兵革,独怪羁人阻瘴乡。
何日先归松菊下,看君早晚致虞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成杏怀给谏’是清朝诗人吴盛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背景:吴盛藻,字仲伦,号石屏,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2. 诗歌原文:相思何处不神伤,怕听南来雁几行。 一万里余书断绝,十三年事各悲凉。欣传谏草销兵革,独怪羁人阻瘴乡。何日先归松菊下,看君蚤晚致虞唐。
  3. 诗意解析:首句“相思何处不神伤,怕听南来雁几行”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深切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无力感。接下来的“一万里余书断绝,十三年事各悲凉”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原本可能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后两句“欣传谏草销兵革,独怪羁人阻瘴乡”则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与担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与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在欣赏这类古典文学作品时,读者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例如,可以探讨作品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了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此外,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历史和文化意涵。

‘答成杏怀给谏’作为一首充满情感表达的古典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情怀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体命运的无奈。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致解读,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