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海累臣,上林天子。
镜芗亭畔伤心事。
霜空木落雁衔书,归期回首初春是。
碧草颓垣,紫苔唐肆。
濒江吊古堪流涕。
祗缘身未到边关,不知洪皓含悲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穷海累臣,上林天子。
镜芗亭畔伤心事。
霜空木落雁衔书,归期回首初春是。
碧草颓垣,紫苔唐肆。
濒江吊古堪流涕。
祗缘身未到边关,不知洪皓含悲地。
《踏莎行·镜芗亭》是清代诗人吴敬梓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他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以其犀利的文笔和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于世。吴敬梓不仅以小说《儒林外史》著称,还留下了《文木山房集》。
词的原文:《踏莎行·镜芗亭》的全文如下:
穷海累臣,上林天子。
镜芗亭畔伤心事。
霜空木落雁衔书,归期回首初春是。
碧草颓垣,紫苔唐肆。
濒江吊古堪流涕。
祗缘身未到边关,不知洪皓含悲地。
词意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镜芗亭旁的伤感经历。他看到秋天的景象,如霜空、木落、雁衔书信等,联想到自己未能亲身体验边关的生活,因此对历史人物洪皓的遭遇产生了共鸣。
吴敬梓通过《踏莎行·镜芗亭》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这首词不仅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