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桃叶渡。
渺渺思南浦。
别绪离情,飘泊同飞絮。
争禁稚柳娇黄,漫天风雨,不道便从春归去。
送春去,问对如此江山,何处觅归路?
梦遍天涯,剩得愁如许。
纵教啼尽斜阳,老鸦声苦,也春去、茫茫不顾。
祝英台近 伤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伤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体验。这首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政治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是对《祝英台近·伤春》的具体介绍:
创作背景:《祝英台近·伤春》的创作背景与辛弃疾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作为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辛弃疾一生饱经沧桑,目睹了国家分裂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因此,他的词作往往寄托着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祝英台近·伤春》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词作,更是一部承载着辛弃疾内心世界和政治抱负的作品。
作品鉴赏:《祝英台近·伤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词中巧妙地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融入自然景象的描述之中,使得词的情感层次丰富而深邃。首三句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既是实景描写,又融入了思念时的心境,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词人在处理语言和意象时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尤其是“宝钗分,桃叶渡”等句子,不仅形象生动,更透露出词人对于爱情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
主题意义:《祝英台近·伤春》不仅是一首描写别离相思的词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政治寓意的作品。词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的描绘,抒发了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祝英台近·伤春》是对个体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关系的深刻揭示。
《祝英台近·伤春》不仅是辛弃疾词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