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胪日作

初日曈昽刻漏传,鹓班肃立静鸣鞭。
一声胪唱才过耳,五色云高或在天。
幸藉朴诚逢圣世,肯图温饱愧前贤。
粗才未奏《凌云赋》,也向螭头惹御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传胪日作》是清朝乾隆帝时期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古代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在朝廷上接受皇帝传唤并宣读名册的场景,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和自我评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清帝国兴盛的一种自豪感。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乾隆帝是清代的第六位皇帝,于公元1736年至1796年在位。这一时期,清朝经历了大兴文字冤狱、《四库全书》的编撰等重要事件。
  • 《传胪日作》的创作时间难以精确确定,但根据内容推测,它很可能发生在乾隆帝晚年,此时他可能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1. 主题内容
  • 诗中“初日曈昽刻漏传,鹓班肃立静鸣鞭”描绘了清晨的朝堂景象,百官整齐肃立等待传唤。
  • “一声胪唱才过耳,五色云高或在天”则表达了对传唤声的期待和对皇恩浩大的感慨,同时用“五色云”比喻传召之声高远,寓意荣耀和吉祥。
  • “幸藉朴诚逢圣世,肯图温饱愧前贤”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能够遇到太平盛世的庆幸以及对前人温饱不足的遗憾和自谦。
  • “粗才未奏《凌云赋》,也向螭头惹”则是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谦逊评价,认为自己虽无大才,但仍能为国尽忠。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以朴素的笔触展现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 通过对比传胪时的荣耀与个人的谦逊,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历史使命感。
  1. 历史影响
  • 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作品,《传胪日作》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清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传胪日作》不仅是一首反映清代官场文化的诗歌,也是诗人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社会的一角,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