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

龙不蛰于潭,飞挂丛竹里。
长吟不断云,更吐无尽水。
一白夹涧花,孤晶含石髓。
竹身洗更绿,山气凝欲紫。
春深时雨足,龙意若有喜。
长将翔雷霆,焉肯容鳣鲔。
夕照渡木梁,大风震楼几。
万壑助之喧,百虫绝于耳。
众绿劈尺天,断崖若垣垝。
月出水声中,不知雨既止。
岩居爱下弦,高咏过卅载。
熟知易世游,孤光悲桑海。
无睡此徘徊,奇怀郁廦廆。
栖鸟亦翻飞,影落众峰底。
平明穿竹去,掬水一漱齿。
灵氛荡疏襟,闻声犹十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是何振岱的作品,其内容描述了龙潭中的景象和龙的动态。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感受的真实记录。下面将详细分析该作品:

  1. 作者介绍
  • 何振岱:清朝时期的诗人,与陈宝琛有深厚的友谊,并常为其代笔撰写应酬诗文。
  • 创作背景:据传在1922年前后,何振岱曾宿听水第二斋,并作《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一诗。
  1. 作品原文
  • 龙潭景致描述:诗中提到“龙不蛰于潭,飞挂丛竹里”以及“长吟不断云,更吐无尽水”,这些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龙潭中龙的栖息与活动。
  • 自然美与哲理:通过描写龙潭的自然美景,如“一白夹涧花,孤晶含石髓”,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
  1. 作品特点
  • 生动的语言:何振岱在诗中使用了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龙潭的宁静与壮丽。
  • 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中的龙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和自由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被认为是何振岱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后世评价:此诗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其影响力还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清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