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蔬(丁亥)

摘我园中蔬,古人诗可味。
譬如咬菜根,其香涤肠胃。
我园春菜多,绿畦隔花卉。
每看家僮锄,亦课园丁溉。
折腰手亲摘,倾筐盈且塈。
呼儿共晚餐,使识蔬笋气。
一家肉食者,远谋问能未。
岂可对陶诗,不自惭其贵。
此以澹性情,非复计惠费。
若云拔园葵,在今亦无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摘蔬(丁亥)》是明代诗人王慎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其作一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
  • 王慎中,字道思,号南江、遵岩,是明代福建晋江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文学成就和个性特点都颇为显著。他以诗歌见长,尤以古文造诣深厚,被时人与唐顺之齐名,并自认为胜过唐顺之。
  • 王慎中的仕途经历颇为丰富。他先后在户部任职,并在令诏简部属为翰林时,众人皆拟其为首选,然而大学士张璁欲见他,他却坚决拒绝,最终调至吏部担任郎中。他的晚年虽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落职归乡,但在此期间仍积极参与学术讲习,对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 诗词原文
  • 多病臞然野泽姿,已甘蔬食与生宜。
  • 萋萋葵树欲教拔,俸薄家无鲁相资。
  1. 诗词解析
  • “多病臞然野泽姿”描绘了作者身体羸弱却依旧保持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态度。“已甘蔬食与生宜”反映了作者虽然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但能自得其乐,享受简朴的生活,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萋萋葵树欲教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及对自然美的追求。“俸薄家无鲁相资”则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物质条件的不拘泥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1. 作品背景
  • 《摘蔬》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此时正值文人墨客活跃的时代,诗人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境遇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王慎中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在《摘蔬》中,王慎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还隐含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折射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状态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王慎中在《摘蔬》中运用了典型的古诗形式,即七言绝句,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节奏明快,便于吟咏。这种形式使作品更加凝练有力,能够快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王慎中在《摘蔬》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兴手法,即在诗句中借用自然景物象征人的内心感受或寄托深远的意义。比如通过描写葵树来隐喻人生的坚韧与不屈,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富有哲理性。
  1. 文化影响
  • 王慎中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独到的文学见解在明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摘蔬》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 《摘蔬》不仅是王慎中个人的文学成就展示,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人生哲学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思考。

《摘蔬(丁亥)》不仅是一首诗作的文本,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王慎中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既注重内心修养又关注社会现实的文人形象。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应深入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