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罗村庵

小庵重结倚罗村,山削芙蓉紧对门。
佛性有灵香不断,禅心无碍衲常温。
隔窗绿竹添新笋,剥石苍苔没旧痕。
风雨尘来浑渺渺,可堪钟鼓又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罗村庵》是清代诗人邢昊创作的一首诗

邢昊,字子远,号青莲居士等,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咏罗村庵》正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一篇佳作,其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都值得深入探讨。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小庵位于风景如画的罗村,四周被山峦环绕,环境清幽。“小庵重结倚罗村”一句,不仅说明了庵的位置靠近罗村,而且通过“重结”二字传达了一种重新建立或重建的意味,可能意味着这座小庵曾是废弃后再次得到修复或新建的。“山削芙蓉紧对门”形容周围山峦如同剪裁出的屏风,与庵门相对,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和谐的自然景观。

诗句中的“佛性有灵香不断”表达了庵中佛像散发出的香气似乎具有灵气,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同时,“禅心无碍衲常温”则暗示了庵内僧人修行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隔窗绿竹添新笋”和“剥石苍苔没旧痕”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庵内的自然环境之美,绿竹生长得旺盛,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岁月的痕迹也被自然的更迭所抹平,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状态。

最后两句“风雨尘来浑渺渺,可堪钟鼓又黄昏”描述了庵周围的自然景象与时间的变化。风雨的降临虽然带来混沌之感,但黄昏时分的钟声又给这宁静的庵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

《咏罗村庵》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像是一幅精致的水墨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自然画面。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