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放舟

小壑连旬里,轻桡泛绿溪。
春寒花信晚,水涨野桥低。
漠漠烟中柳,胶胶午后鸡。
乱云飞不尽,又过夕阳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放舟》是明末清初诗人吕留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吕留良(1619年—1673年),字庄生,号晚村,浙江石门人。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学家和思想家。吕留良在年轻时曾参与抗清活动,后来改名为医,隐居不仕清朝。他与黄宗羲等人交往密切,主张“华夷之辨”,并深入研究程朱理学。
  1. 诗歌原文
    老病感触多,细碎气上逆。
    知非养生理,微动悔已积。
    诸子悯我衰,扶携事游历。
    泽国久雨后,浦溆水充斥。
    村艇宛转通,野彴高低格。
    日出云物高,露光百草滴。
    木叶声萧然,未露憔悴迹。
    谁抱不彫姿,霜雪行相益。
    举酒共斟酌,长幼以次及。
    揖让见古欢,脱略非真率。
    对此意欣然,不觉夙疢释。
    洵知守舍翁,不如远游客。

  2. 诗歌赏析

  • 情感流露:《雨后放舟》展现了吕留良晚年的情感状态。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疾病折磨和政治风波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心灵的释放和宁静。诗中的“举酒共斟酌,长幼以次及”反映了他在亲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在困境中寻求乐趣和解脱。
  • 自然描写: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细腻而生动。如“泽国久雨后,浦溆水充斥”描绘了雨后的乡村景色,而“日出云物高”则预示着新的开始。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美化了画面,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重生。
  • 哲理思考:《雨后放舟》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个人境遇的深刻理解。诗中的“谁抱不彫姿,霜雪行相益”等句表明,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像霜雪一样坚韧,保持自己的本色。
  1. 创作背景
  • 吕留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上的挫折使他不得不远离尘嚣,寻找心灵的寄托。他的创作往往反映出他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他晚年时,他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被迫隐居或流离失所,因此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宇宙自然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雨后放舟》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 象征意义:诗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背景,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木叶声萧然”不仅描述了秋天的景象,也象征了生命的消逝和重生。
  • 情感共鸣: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雨后放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吕留良晚年的生活状态,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