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尚何说,因予累汝身。
相从穷海外,竟作不归人。
半世惟孤露,浮生亦幻尘。
白头双泪尽,忍复值残春。
哭二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二侄》是清代诗人朱景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朱景英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家族、友情及生死无常的一种深刻体现。在探讨这首诗之前,先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与诗人本身。
作者生平:朱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晚号研北翁,是清代湖南武陵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担任过宁德知县、台湾鹿耳门同知以及北路理番同知等职,并且在书法上也有造诣,纂修了《沅州府志》等作品。
诗歌主题:《哭二侄》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展开。首句“巳矣尚何说”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逝去的侄子所感受到的无力和哀伤。接下来的几句“因予累汝身”、“相从穷海外”,则描绘了侄子生前的生活状态及其不幸的命运。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朱景英使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如“相从穷海外,竟作不归人”,这两句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强化了诗句中对失去亲人之痛的情感强度。此外,“半世惟孤露”与“浮生亦幻尘”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文化价值:《哭二侄》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友情及生死观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现代意义:在今天,这首诗依然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同时也要面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哭二侄》不仅展示了清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死亡和家族关系的看法。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