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尚何说,因予累汝身。
相从穷海外,竟作不归人。
半世惟孤露,浮生亦幻尘。
白头双泪尽,忍复值残春。
【解析】
本诗为杜甫的一首悼亡诗,是诗人对两个儿子在安史之乱中罹难的哀痛。此作一反一般悼亡诗悲戚凄楚的格调,以“已矣”开篇,语意沉痛,点明二侄不幸身亡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痛。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对孩子们的无限思念与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心情。
首联:已矣尚何说,因予累汝身
“已矣”,犹云“罢了”,表示无可奈何;“尚何说”,意为“还有什么可说的”,表明诗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已经无法再说什么,只能默默无语地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这一联是诗人对二侄不幸身亡事实的直接表述,也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的现实和内心的巨大痛苦。
颔联:相从穷海外,竟作不归人
“相从”,即相依,相随。“穷海”,极言其远。“竞”,终竟、竟然。“不归人”,指不能回家的人,此处泛指战死沙场或流落他乡之人。这一联诗人将笔触投向远方,写孩子们远离家乡,漂泊于遥远的海外,最终未能回家。
颈联:半世惟孤露,浮生亦幻尘
“半世”,“一生”的一半,指诗人自己的一生。“惟”,只有。“孤露”,形容孤独凄凉的样子。这里借喻二侄生前的境遇。“浮生”,指人生,浮华的人生。“幻尘”,虚幻的尘埃,指人生中的名利等一切虚妄之物。这一联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孩子们的遭遇,一方面写他们身处逆境,另一方面写他们的身世遭遇,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尾联:白头双泪尽,忍复值残春
“白头”,形容头发白得像雪一样。“双泪尽”,指两个孩子已经哭干了眼泪,泪水已干。“忍复值残春”,指忍受着悲痛,重新经受春天的到来。这一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既表现了自己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又透露出自己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人格化,写出了自己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悼亡诗,是诗人对两个儿子在安史之乱中罹难的哀痛。此作一反一般悼亡诗悲戚凄楚的格调,以“已矣”开篇,语意沉痛,点明二侄不幸身亡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痛。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对孩子们的无限思念与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心情。全诗以悲怆的语调,表达了对逝去孩子的无限怀念和哀伤的情感,体现了杜甫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 写孩子不幸遇难,生死离别,难以相见。
第二部分(五至八句): 写孩子生前孤苦无依,飘零在外,不能归家,令人同情。
第三部分(九至十二句): 写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心。
第四部分(十三至十四句): 写自己虽已白发苍苍却还要承受春光的到来。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含蓄,意境深远而悠长。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凄婉动人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充满悲伤与哀愁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