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僧敲月下门

古寺更深静,僧归自近郊。
叩门看影立,与月订神交。
衣钵安檐下,袈裟隐树梢。
钟声寒雪笠,昙梦到云坳。
寂寞听山籁,扶疏吐竹包。
诸天星皎洁,闲照几回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僧敲月下门》是一首描写夜晚僧人敲钟的诗,出自清朝朱晓琴之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一个僧人在月色下敲响寺庙的钟声,周围的环境与他的修行都显得格外静谧。下面将简单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诗人简介:朱晓琴,清代的文人墨客,擅长创作古体诗,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 创作时间:《赋得僧敲月下门》的创作时间为清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1. 诗词原文
  • 古寺更深静,僧归自近郊。
  • 叩门看影立,与月订神交。
  • 衣钵安檐下,袈裟隐树梢。
  • 钟声寒雪笠,昙梦到云坳。
  • 寂寞听山籁,扶疏吐竹包。
  • 诸天星皎洁,闲照
  1. 诗词赏析
  •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僧人夜敲钟声、月光、松竹等景象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夜晚画面。
  • 意境深远:诗中的“与月订神交”,不仅表现了僧人的虔诚,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领悟和向往。
  • 自然和谐:诗句“诸天星皎洁,闲照”,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明亮与清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生活哲理: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于生命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如“守者未生嗔”、“维摩不二法”等,展示了佛教哲学中的一些核心观念。
  1. 文学价值
  • 语言精炼:朱晓琴的用词考究,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
  • 情感丰富:通过对僧人和月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引人共鸣。
  • 文化传承:此诗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清代诗歌风格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鸟宿池边树”,“山僧归自邻”等,这些意象既独立成景,又相互衬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节奏韵律:诗的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象征寓意:诗中的象征寓意丰富,如“月下门”象征着心灵的归宿,“守者未生嗔”则暗示了修行者的心境。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得僧敲月下门》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道德教育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资源,对培养人文精神有重要作用。
  1. 现代价值
  • 审美鉴赏:现代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手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精神启迪:诗中所传达的禅宗思想、佛家哲学等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赋得僧敲月下门》是一首充满哲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古典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