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反舌无声

反舌刚逢暑,闲关韵忽无。
千般听响寂,百啭竟音孤。
语忆当前学,声难此日呼。
休云缄口过,适有寡言符。
睍睆羞莺巧,呢喃笑燕愚。
深山乔木里,囊括借持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反舌无声》是一首五言排律诗,由清代诗人朱晓琴所作。这首诗通过对反舌鸟叫声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特性的深刻感受和观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朱晓琴,字仲素,号游仙、碧山居士等。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唐宋文学影响,尤其擅长写景和表达情感,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朱晓琴的诗歌在清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视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2. 诗词原文:《赋得反舌无声》全文如下:
    反舌刚逢暑,闲关韵忽无。 千般听响寂,百啭竟音孤。
    语忆当前学,声难此日呼。 休云缄口过,适有寡言符。 睍睆羞莺巧,呢喃笑燕愚。 深山乔木里,囊括借持扶。

  3. 诗词鉴赏

  • 意境描绘:朱晓琴通过描写反舌鸟的声音,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观。反舌鸟以其独特的鸣叫而闻名,然而在炎热的夏季,它们的鸣叫声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沉寂。这种变化不仅是对自然界生物生命周期的一种观察,也是对时间流逝、生命更迭的一种隐喻。
  • 情感表达:朱晓琴通过对反舌鸟叫声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他的诗歌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使人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 艺术手法:在这首五言排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他用“千般听响寂”与“百啭竟音孤”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反舌鸟声音的独特性,也强调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沉默。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化和象征化的手法,将反舌鸟的鸣叫与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联系起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1. 历史文化背景
  • 《礼记·月令》记载: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反舌鸟在小暑至时节开始鸣叫,到了五月稍止。这种鸟类的叫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古人将其鸣声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标志。
  • 反舌鸟的特性:反舌鸟是一种小型鸟类,它们具有独特的鸣叫方式,能够在不同场合下发出各种声音。这种鸣叫不仅能够吸引伴侣,还能够在遇到危险时发出警告信号。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朱晓琴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中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诗意的表达。在这首诗中,意象如“反舌鸟”、“蝉鸣”和“柳絮纷飞”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的精炼:朱晓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这首诗中,“休云缄口过”“适有寡言符”等诗句都体现了他语言的精炼和含蓄之美。这些诗句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使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才情。
  1. 主题思想
  • 自然的和谐:朱晓琴在其诗歌中常常强调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他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反舌鸟叫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 生命的轮回:朱晓琴还关注生命的轮回和变迁。他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着生死、盛衰的过程。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反舌鸟叫声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感慨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朱晓琴的生活年代处于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朱晓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他们的诗歌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地域特色:朱晓琴的诗歌创作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熏陶。他在江南一带生活多年,那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反舌鸟叫声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朱晓琴的《赋得反舌无声》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传达了深刻的生命观念和对自然美的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