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客东瓯怀归

何处春风吹晓幕,蛮江豆䓻连生。
故乡七十五长亭。
欲寻芳草去,不遣柳条青。
自是不归归便得,津头日日人行。
可怜寒食与清明。
落花相与恨,江树远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道路的哲思。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此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词中,朱彝尊不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使得这首词不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朱彝尊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何处春风吹晓幕”中的春风象征生命的活力;“自是不归归便得”,则表现了人生的自由与选择。这些意象丰富而富有哲理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临江仙·客东瓯怀归》采用了典型的抒情方式。朱彝尊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此外,这首词的结构和韵律也极具特色,其韵律的和谐与节奏的变化,使得整首词既有激昂的旋律,又有深沉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感悟。

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临江仙·客东瓯怀归》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之一,朱彝尊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文化风貌。他的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倾向,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不仅是朱彝尊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和艺术的奥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