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风吹晓幕,蛮江豆䓻连生。
故乡七十五长亭。
欲寻芳草去,不遣柳条青。
自是不归归便得,津头日日人行。
可怜寒食与清明。
落花相与恨,江树远含情。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赏析
原文:
何处春风吹晓幕,蛮江豆䓻连生。
故乡七十五长亭。
欲寻芳草去,不遣柳条青。
自是不归归便得,津头日日人行。
可怜寒食与清明。
落花相与恨,江树远含情。
注释译文:
- 何处春风拂晓幕:春天的风轻轻吹拂着早晨的帷幔。
- 蛮江豆䓻连生:蛮江边豆子茂盛生长。
- 故乡七十五长亭:家乡有七十五座长亭,这里可能指代故乡路途遥远或长亭作为旅途中休憩之地。
- 欲寻芳草去:心中想要找到美丽的花草去。
- 不遣柳条青:希望柳枝不要过早变青,表示不想离别。
- 自是不归归便得:如果不回则自然归来。
- 津头日日人行:在渡口每天都有人来来往往。
- 可怜寒食与清明:在这寒冷的节日(寒食和清明)更显得哀伤。
- 落花相与恨:飘落的花瓣伴随着悲伤。
- 江树远含情:远处的江树似乎也带有情感。
赏析: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描绘了一位旅人在东瓯(今浙江一带)的思乡之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及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首句“何处春风吹晓幕”,用春风比喻温暖的人情,暗示了作者对家乡温暖亲情的渴望。接下来的句子“蛮江豆䓻连生”和“故乡七十五长亭”,运用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建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
“欲寻芳草去,不遣柳条青”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想要寻找美好的事物,另一方面又不愿告别熟悉的环境。这里的“自是不归归便得”和“津头日日人行”,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最后两句“可怜寒食与清明,落花相与恨,江树远含情”则深化了主题,将季节变化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哀怨和愁绪。
《临江仙·客东瓯怀归》以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旅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