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潮生野火静,丛祠深对江波。
垂鬟接黛一青娥。
宝冠珠络,花帔贴银鹅。
估客往来争祷赛,隔船吹凤鸣鼍。
山低如带水如罗。
螭头黄绢,隐隐画双螺。
【诗句释义】
晚渡,傍晚渡过。潮生,潮水涨起来。野火静,野火熄灭了。丛祠,庙祠。深对,深深对着。江波,江水流动。垂鬟接黛一青娥,垂下的发髻和黑色的发髻一样美丽,指女子头发像墨玉般黑亮。宝冠珠络,用珠宝装饰的帽子和头饰。花帔贴银鹅,白色的披肩衣和银制的凤凰相映衬。估客,商人。争祷赛,争相祈祷或比赛。隔船吹凤鸣鼍,隔着一条船听到龙的声音和雷声。山低如带水如罗,山峦起伏如同腰带,江水流淌如同绫罗绸缎。螭头黄绢,龙头上的黄色绢帛,形容龙头上雕有金线。隐隐画双螺,隐约可以看见雕刻有双螺图案的龙头上金线。
【译文】
黄昏的时候,我乘船过江,只见潮水涨起,野火已熄;远处的庙祠在深深的江流旁静静伫立;江边的女子垂下发髻,发髻中插着黑色和白色相间的簪子,她们的头发就像墨玉般黑亮;头上戴着珠光闪烁的帽子和华丽的头饰,白色的披肩衣上绣着银色的凤凰,显得格外醒目;商人为了祈求平安而进行祈祷或比赛;隔河听到龙的吼声和雷声;山峦起伏如同腰带,江水流淌如同绫罗绸缎;龙头上的黄色绢帛上隐约可以看到雕刻有双螺图案;龙头上雕有金线的龙头上金线隐隐约约。
【赏析】
此词为南宋陆游晚年的作品。全篇以咏叹的口吻写景抒怀,抒发了诗人晚年的寂寞与孤独感。
开篇“晚渡潮生野火静”点明时序是傍晚时分,作者乘舟过江。潮水上涨,野火早已灭迹,一片宁静。一个“静”字,把晚渡的景象勾勒出来。
第二句“丛祠深对江波”,点出诗人所在的位置:一座座小庙紧挨着江水。“深对”二字,写出了诗人站在岸边远眺的情景:一座座小庙依偎在江边,远远望去,它们像是在向江水倾诉着心中的愁绪。
第三句“垂鬟接黛一青蛾”,写诗人所见到的一群女子。她们挽着秀发,涂着青黑色的脸面,仿佛是墨玉般的美女。这里的“垂鬟”和“接黛”都是古代妇女的发型和化妆方式,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一青蛾”则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美丽的容颜,让人联想到那抹淡淡的青烟般的眉眼之间。
第四句“宝冠珠络,花帔贴银鹅”写女子们头上的装饰物。这些女子头戴宝冠,上面镶嵌着珍珠,颈间佩戴着华丽的项链,身上披着银质的披肩衣,上面还绣着银白色的凤凰图案,宛如仙子下凡。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貌和高贵气质,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第五句“估客往来争祷赛,隔船吹凤鸣鼍”写江面上的热闹场景。估客们来往穿梭,争相祈祷或比赛;隔河传来龙的吼声和雷声。这里的“估客”指的是从事贸易的人,他们来到江边进行交易。“争祷赛”则是指他们在祈求平安或者进行比赛活动时发出的喧嚣声。而“凤鸣鼍”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这里用来比喻江面上传来的龙的吼声和雷声。这一细节描写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江面上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六句“山低如带水如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山峰连绵起伏如同一条绿色的腰带,蜿蜒曲折;江水流淌如同五彩斑斓的丝织品。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态,也反映了作者内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螭头黄绢,隐隐画双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龙头上雕有双螺图案的细节。这种装饰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象征,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这里的“螭头”指的是龙头,而“黄绢”则是指龙头上雕有金色线条的部分。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作者成功地将画面定格在了一个瞬间,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时刻的画面。
整首词通过描绘晚渡的景象和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展示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作者以咏叹的口吻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