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蝶令 送别

北斗分征路,南桥列祖筵。
生憎柳絮白于绵。
明日行人已远、骑连连。
诗忆伤心处,杯衔欲别前。
好花争奈夕阳天。
惆怅青山渌水、急回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蝶令·送别》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其内容和情感也极具深度和广度。下面将详细探讨该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金风亭长等,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赞誉为“南朱北王”,与王士祯齐名。
  1. 诗歌原文
    北斗分征路,南桥列祖筵。
    生憎柳絮白于绵,
    明日行人已远、骑连连、诗忆伤心处、杯衔欲别前。
    好花争奈夕阳天,急回船,惆怅青山绿水间。

  2. 主题解析

  • 送别的情感:全词充满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和哀愁。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织表达,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离别的痛苦。
  • 自然意象:作品中大量使用自然元素作为隐喻,如柳絮象征飘零的离愁,夕阳和青山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的无尽思念。
  1. 文化背景
  • 清代文学风格:朱彝尊的作品深受清初浙西词派的影响,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情感深度,强调词的音乐美感和意境表达。
  • 文人交往传统:中国历代文人重视友谊,常有诗词歌赋表达对朋友的关怀与祝福,此类题材在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
  1. 艺术特色
  • 音律和谐:朱彝尊善于运用古典音乐的音律美来增强词的表达效果,使得整体作品既富有音乐性又不失诗意。
  • 情景交融:词中的情景交融技巧非常成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述,达到了情景相生、情感深化的效果。
  1. 后世影响
  • 传承与发展:朱彝尊的词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许多后来的词人在学习朱彝尊词风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这一体裁得以延续并发展。
  • 文化研究价值:作为文学作品,《风蝶令·送别》不仅是艺术上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文人交往文化的珍贵资料。

《风蝶令·送别》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