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 忆别

我行自北。薄暮欲归仍伫立。
言告离衿。一寸回肠百虑侵。
吁嗟万里。回首可怜歌舞地。
风雨萧萧。二十年前旧板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兰·忆别》是一首清代诗歌,由顾贞立创作,表达了离别之情。在探讨文学作品时,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尤为重要。下面将从作品内容、历史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作品概况
  • 作者信息:《减兰·忆别》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顾贞立。
  • 题目来源:该诗的题目来源于宋代词牌“减字木兰花”,又名“减兰”“木兰香”等。
  • 体裁形式:这首诗属于减字木兰花这一词牌,为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1. 作品原文与注释
  • 原文:薄暮欲归仍伫立,言告离衿。一寸回肠百虑侵。吁嗟万里,回首可怜歌舞地。回首可怜歌舞地,回首可怜歌舞地。
  • 翻译与解释:当傍晚时分,作者想要离去但仍站立着,心中充满了对离别的哀愁。他回忆起曾经的欢聚,如今却只能在心中回味。他感叹自己被卷入了万里之外的距离中,只能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热闹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歌舞之地。
  1. 作品主题
  • 离愁别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分别时的忧愁和不舍,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时空距离:通过对比现在和过去的美好时光,诗人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空间隔离的感慨。
  1. 作品风格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代的诗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播: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名声也随着文人墨客的传承而不断扩散。

《减兰·忆别》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它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