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肠

婹袅轻躯,能有几多,容万斛愁。
惯悲衔腹内,相看脉脉;
事来心上,一样悠悠。
鸟道千盘,辘轳双绠,又类车轮转未休。
萦方寸、穿锦梭暗掷,弱缕中抽。
柔情曲似江流。
怕易割、秋山懒上楼。
况三朝三暮,巴猿峡口;
一声一断,杜宇枝头。
百结将离,九回犹剩,杯沃能胜酒力不。
樽前曲,再休歌河满,泪落难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肠》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的作品。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
  • 朱彝尊(1629-1709),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嘉兴人,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之一,对词的创作和研究有深远的影响。他也是“南朱北王”之一,与同为文学巨匠的王士祯齐名,被后人誉为“诗仙”。
  1. 创作背景
  • 《沁园春·肠》创作于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之时,其年号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时正值朱彝尊参与国家大政,因此他的词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1. 作品鉴赏
  • 主题内容:《沁园春·肠》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脆弱和时光易逝的深刻体悟。
  • 艺术特点:朱彝尊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如“婹袅轻躯”用来形容柔弱而美好的身躯,“弱缕中抽”则形象地描绘了情感的细腻与纠结。同时,他在词中也体现了典型的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
  •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沁园春·肠》不仅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影响评价
  • 后世影响:朱彝尊的词风影响了后世许多词人,尤其是那些崇尚自然、注重情感表达的词派。他的词作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学术地位:在学术研究方面,《沁园春·肠》及其作者朱彝尊的生平和作品均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术界对其词风、创作技巧及思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朱彝尊的词作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词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沁园春·肠》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朱彝尊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本身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