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白纻,吴衫白纻,只爱吴中梳裹。
十年四度到京华,才一霎、樽前同坐。
秋娘声价。
泰娘声价,风韵当年须过。
迢迢明月碧罗天,谁伴取、张星一个。
鹊桥仙 席上赠伎张伴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席上赠伎张伴月》是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吴歌、秋娘和泰娘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艺术才华的赞赏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下面对这首词进行详细的介绍:
作者简介:《鹊桥仙·席上赠伎张伴月》的作者是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以推崇姜夔、张炎而闻名于世,与诗坛巨匠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
作品鉴赏:朱彝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位女性艺人——秋娘、泰娘和张伴月的风采。其中,秋娘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他的赞誉;泰娘则被比作当年有过风韵的美女;而在众多才艺中,张伴月以其卓越的歌唱才能脱颖而出。
词作内容:在这首词中,朱彝尊不仅赞美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他写道:“吴歌白纻,吴衫白纻,只爱吴中梳裹”,这句诗描绘了他对吴地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当地女子梳妆打扮的欣赏。接着,他回忆了自己与这些艺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十年四度到京华,才一霎、樽前同坐。”这些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和人文价值的尊重。
创作背景:朱彝尊的创作背景十分丰富,除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外,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曾应博学鸿词科的邀请入京,并在京城度过了不少时间。在此期间,他有幸与多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艺人相识,并与之共度了许多难忘的时光。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词作更加生动而感人。
朱彝尊的《鹊桥仙·席上赠伎张伴月》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一幅展现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画卷。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面貌,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