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高(甲寅)

万里归舟兴有馀,蜀姜召客鲙鲈鱼。
酒边可忆朱龄石,深夜明灯勘羽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甫的《寄高三十五詹事》是一首表达对友人高适诗歌才华赞赏以及对其官职升迁欣慰的抒情诗。以下是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寄高三十五詹事》创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期,杜甫与高适这两位好友的命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当时杜甫因避乱而居成都,而高适也在战乱中四处流徙。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担忧,也寄托了对他的祝福和期盼。
  2. 内容解析
  • “天宝十四载”指的是公元755年。这一年安禄山叛乱,唐朝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加剧,杜甫和高适都卷入了这场风波。
  • 诗中的“兵戈久索居”,描述了战争带来的长期流亡生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 “时来如宦达”,意指时运到来,官职得以提升。这里杜甫以高适为例,表达了对好友未来官场得意的祝愿。
  • “岁晚莫情疏”,“岁晚”即年末,杜甫在这里提醒高适,岁月不等人,应趁时而起。
  •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两句,用自然界的生物比喻人生境遇,既有鸿雁飞翔天际的自由,也有鲤鱼沉潜池底的力量,寓意着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 “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遗憾,虽然两人相识多年,但书信往来甚少。杜甫在这里暗示自己未能及时给高适写信,表达了一种愧疚之情。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朋友命运的关注。
  • 文化价值:在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通过书信交流思想感情已成为常态。《寄高三十五詹事》作为杜甫赠与好友的书信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寄高三十五詹事》不仅是杜甫与高适友谊的见证,也是唐代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相互关怀的典型表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之间深厚情谊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