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登胶山四首 其四

春色迎人我亦怜,野桃红截半溪烟。
莺啼绿树方摧织,柳爱和风渐脱棉。
好景只愁花易老,闲心真爱日如年。
一声牧笛山光紫,点也归来沂水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登胶山四首·其四》是清代诗人安道的一首诗作,全诗如下:

春色迎人我亦怜,野桃红截半溪烟。
莺啼绿树方摧织,柳爱和风渐脱棉。

此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诗歌内容
  1. 春色的描绘: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中“春色迎人”和“野桃红截半溪烟”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美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2. 鸟语花香:诗人通过对鸟儿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喜悦和生机。诗中的“莺啼绿树方摧织”和“柳爱和风渐脱棉”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鸟儿欢快的歌唱和杨柳随风摇曳的美景,给人一种春天的愉悦感。
  • 艺术手法
  1. 拟人化手法:诗人在诗歌中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使其具有了情感和个性。如“莺啼绿树方摧织”,将莺啼拟人化为小鸟正在编织春天的美梦;“柳爱和风渐脱棉”,将柳树拟人化为一个温柔的女子,随着春风逐渐脱去身上的薄衣。
  2. 动静结合: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如诗中的“莺啼绿树方摧织”,既有鸟儿欢快的歌声,又有树木被歌声惊醒的情景,动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清明登胶山四首·其四》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充满诗意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