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崇教禅院

古寺崇何教,门开不二宗。
清风翻贝叶,秋雨听长松。
破壁青萝挂,残碑碧藓封。
千秋王建宅,留得一声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崇教禅院》是清朝安平创作的一首古风诗,描绘了寺院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古寺崇何教,门开不二宗。
    清风翻贝叶,秋雨听长松。
    破壁青萝挂,残碑碧藓封。
    千秋王建宅,留得一声钟。

  2. 诗歌解读:《过崇教禅院》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禅宗寺院的宁静与祥和。首句“古寺崇何教,门开不二宗”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寺院中宗教氛围的赞赏。接着“清风翻贝叶,秋雨听长松”,通过描写清风翻动贝叶、秋雨中聆听长松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破壁青萝挂,残碑碧藓封”则通过描绘墙壁上的青萝和碑上的绿苔,传达出岁月静好、时间流转的感觉。最后以王建的“千秋王建宅”结束,不仅增添了历史感,也使得整首诗显得更为厚重。这首诗通过对寺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宗教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3.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诗中使用了如“清风”、“长松”、“贝叶”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 语言简练:诗歌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直击人心。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寺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文化的崇敬。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 文化背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尤其在明清时期,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流派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描写寺院及其氛围的诗歌作品应运而生。
  1. 文化价值
  • 宗教信仰:通过对寺院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和追求。
  • 自然景观:诗中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寄托。
  • 哲学思想:诗中所表现的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追求。

《过崇教禅院》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古风诗,通过对寺院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