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
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
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
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
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
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
方叹中司言,前知良以卓。
太白山中吊二公子四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白山中吊二公子四首·其三》是清代文学家全祖望创作的一首诗。全祖望,字耀传,号殿元,浙江瑞安人,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人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全祖望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公子在政治风波中遭遇不测命运的同情与哀悼。诗中“密公高弟子”,指的是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的密公子,他的才华和志向在当时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在甲申年(即乾隆五十六年)的时候,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朝廷征召而卷入了政治斗争。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最终不幸遭遇悲剧。诗人通过“夜猿厌空谷”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暗喻那些在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如同被遗弃的鸟儿,只能在寂静的夜空中发出悲鸣。
诗中的“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些政治斗争中失败者的惋惜。他们试图为朝廷效力,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遭受了迫害。这种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许多有才华的人物在权力斗争中失去了自我,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诗的最后一句“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则将视角转向了另一位年轻有为的公子。诸葛子,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均,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士子。他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却未料到自己也会陷入政治漩涡之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年轻才俊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所受磨难的同情。
《太白山中吊二公子四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哀怨和讽刺之作,通过描绘两位公子的政治生涯和个人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全祖望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传达了他对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全祖望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