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
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
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
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
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
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
方叹中司言,前知良以卓。
【注释】
太白山:指终南山。终南古称太白,故名。
密公:即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世称李太白、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高弟子:指李白的学生。
少不碌碌:年轻时没有虚度光阴。
兹山中:指终南山。
耆宿:年高德高的学者。
甲申年: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新蒲绿:新写的《新赋》。
荷征书:受朝廷的征召。
大薙师:大刀手,指执法者。
朝天录:记录朝见天子的事,即《明一统志》所记载的《上元县志》。
痛绝:痛心。诸葛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白圭:李白自称。
素丝危见辱:比喻自己的清白之身被玷污。
方:方才。
幸得:有幸。
万斛:万斛泪。
终身西向:一生都为西晋忠臣司马氏而感到羞愧。
长斋:长期不吃荤腥。
孤躅:独行无伴,孤独地行走。
方:方才。
前知:过去有预见。
卓:超群出众。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吊文。诗人以李白自喻,借对李白的追述来表达他的感慨和愤懑之情。
第一句:“密公高弟子”,点出诗人的师承关系,李白是李白的老师密公高弟子,也就是李白是李白的弟子。“少亦不碌碌”,表明他早年就才华横溢,不甘平庸。
第二句:“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说终南山里聚集了很多年长的学人,他们都是些有学问的人,这些老人都很敬重李白。
第三句:“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赋”,说到了甲申年,也就是唐朝初年的贞观年间,李白曾经写下了一篇新赋,这篇赋就是著名的《上林赋》。
第四句:“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说有一次朝廷征召李白去长安任职,可是李白因为不愿意离开终南山,所以迟迟没有动身。在等待的过程中李白听到夜里的猿鸣声,这使他更加觉得孤独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新赋》,表达了他对征召的拒绝和对山林生活的眷恋。
第五句:“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意思是说想要做一个执法的大刽子手,要写一部记录自己朝见天子的《明一统志》。这里的“薙”是指剪草除虫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执法者的形象,暗示李白是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正义的执法者。而“朝天录”,是指记录朝见天子的情况。这里的“朝天”一词,既表示朝见天子,也暗指李白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他要面对的是各种权力的斗争。
第六句:“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这句诗说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因为他忠于魏而遭到了蜀汉军队的追捕,最后被斩首。这里的“痛绝”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诸葛瞻的同情,也表现了他对于当时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不满。
第七句:“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意思是说白圭这个人物被污名化了,而他身边的那些无辜的人也被牵连了。这里的“素丝”指的是白色的丝绸,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受到冤枉的人。而“危见辱”则是形容这些人的处境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受到伤害。
第八句:“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这里的“高厚”是指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道德修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和尊敬,但是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会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坚守道德品质的决心。
第九句:“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意思是说终于有机会摆脱了困境回到家里,可是却已经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第十句:“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我决定一辈子向西面的方向进行自我反省和忏悔,而不是通过吃斋念佛来弥补过去的错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错误行为的悔改态度。
第十一句:“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意思是说即使是佛教的空门也是容易沾上世俗气味的,更何况我这个独行无伴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这句诗批评了当时的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做法。